## 导读 > 很早的时候就想安静下来写几篇关于心理学的文章,一直拖拖拉拉的,挺喜欢自我解析,也深知自己有时候理智的没有一点人类的思维情感,发掘出来越来越多自己包含着的心理问题,这里问题或好或坏,有的在自我刨析的时候就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改变我自身对于整个世界眼光与看法,不可或缺的会伴随我一生直到尘归尘土归土。 > >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经常会遇到那些鸡同鸭讲给鹅听的局面,对此无论是我给别人讲话OR别人给我讲话的时候,明明讲的话就是字面意思,对方会根据自己的见识、思维、世界观、社会观、包括自身的善恶程度来把别人的话曲解为自己认为的话语。

想写(搬运)文章的话,肯定要从自身或大或小的心理问题来,就从(回避型人格障碍)开始吧
回避型人格障碍

起因

以第三视角的解释为: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
患者在幼年童年时期就开始表现出害羞孤独害怕见陌生人害怕陌生环境等。
成年以后这些问题对患者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这类患者总觉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因而显得过分敏感和自卑。
自尊心过低加上过分敏感担心自己会被别人拒绝,使得患者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缺陷,心理缺陷。

以第一视角的解释为:

竭尽全力,试图呈现给大众完善的一面,然而内心却回避竞争逃避社交,表现出的恰恰是不堪一击的虚弱。
回避,只是因为虚弱
我只想让你看到,那些我生命意志中最为积极圆满的部分,却可曾想,所有的美满都有遗憾生的茧。
而遗憾,于我而言,是不愿被看破的残缺
暴露虚弱理想的自我就会被摧毁带来的是羞耻与自卑

从依恋类型来看,回避型人格是焦虑型依恋
四种亲密情感关系分类:

  1. 安全型依恋:享受和人的关系,也享受一个人的精彩。
  2. 焦虑型依恋:我是不好的,我是没有价值的,没有人愿意和我在一起,他们早晚会抛弃我。
  3. 回避型依恋:过去了就过去了,不要再提了。关系是不重要的。一个人挺好的。
  4. 混乱型依恋:这段关系会不会伤害我?

诸多内心情绪由此而导致的外在表现一致就是:逃避与沉默,如果不是生理上的原因,还是有机会在后期慢慢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性格的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鼓起勇气迈出舒适圈。
回避型人格障碍多半是产生于过去的某个阶段发生了某件令人不堪的事,而在当时没有做好心理疏导,滚雪球效应使得痛苦不断堆积,最后发展到用沉默包裹自己建立防御性外壳拒绝社交怕再次受到伤害

如果从表现上来说,它是一种:
社交抑制、能力不足、对负性评价过分敏感的心理模式,例如:

  1. 因为害怕批评、否定而回避社交或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2. 不愿与人打交道,除非确定被人喜欢;
  3. 因为害羞、怕被嘲弄而在关系中表现的拘谨;
  4. 在社交场合具有被批评和被嘲弄的先占观念;
  5. 因能力不足感,而在新的人际关系情况下受到抑制;
  6. 认为自己社交笨拙、没有吸引力、低人一等;
  7. 因为可能令人困窘,不情愿冒风险参加任何新的活动;

形成原因

一些理论学家认为,生物化学方面的异常易患病的基因习得性恐惧(learned fears)令人不安的思维方式(upsetting thought processes)是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原因。但在这些原因和这种障碍之间的直接因果联系是否存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证性研究的检验(Barlow,2001)。
许多学者认为,有这种障碍的人所具有的羞耻感,是由于童年时期的内心经历和父母训斥造成的。他们发现,如果经常遭受父母的嘲笑,孩子就会将这种屈辱的经历内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向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也不相信会真正得到他人的爱
在一项研究中,具有这种障碍的病人比控制组的被试更多地回忆起在童年时使自己感到受挫的家庭气氛,以及不会认为父母爱自己或为自己感到骄傲(Barlow,1995)。
但对这个研究结果的解释需小心,因为这是一个回溯性的研究,是依靠被试的回忆报告所得到的结果。也许病人正是由于对他人如何对待自己非常敏感,所以其回忆报告的情况可能距实际情况有较大的距离。
但这个研究结果对于我们今后更多地了解这种障碍的原因还是有意义的

  1. 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作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2. 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百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重。  
  3. 挫折的影响。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4.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如何治疗

消除自卑感

  1. 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 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3. 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

总结

  1. 害怕与人交流和回避型人格障碍之间并没有决定性的联系。回避型人格更多的指对亲密关系和感情的一种回避,并且由此引发对社会交往活动的一个回避。如果是愿意并且希望和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亲密感情的话可能是社交障碍,比如社交恐惧。不要将问题想的过于严重。
  2. 人的气质在出生时就已经有了分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个性。如果你从小就比较内向害羞,不太敢于与人交流,那么可以说在你的个性里就存在这种潜质,你需要的进行一系列的社交训练。从与一个朋友顺利交流开始,等你不再紧张与一个朋友交流时,增加到与两个朋友交流,以此类推。市面上有不少教导呼吸放松方法的书籍,你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的教导来放松自己在与人交谈时的紧张情绪。慢慢进行一个转化。
  3. 如果你的社交回避非常严重的话,那么仅凭自己调整是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效果的。因为在你害怕与多人交谈的背后一定隐藏着原因所在,或许是曾经有在社交场合受挫,或许是童年时有其他亲密关系上创伤经历,或许是曾受过性方面的猥亵,这些都有可能。不清楚你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因为这些心理原因诱发的一个社交回避,那么你就必须要求助心理咨询师来进行一个有效调整了